返回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首页 > 四川 > 成都  »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商业街,为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时期的一处多棺合葬的土坑竖穴墓,是多棺合葬的土坑竖穴墓。
中文名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位    于
四川省成都市商业街
概    述
多棺合葬的土坑竖穴墓
景区名称
古蜀船棺合葬墓

墓地简介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坑长约30米,宽约21米,面积约600平方米。墓坑内现存14具船棺、独木棺葬具,其中大型葬具4具,长达10米以上,最大直径1.7米,其余为小型葬具。墓具都是由楠木整木雕凿而成,下垫有纵横交错的众多枕木。出土的大批精美的漆器为四川战国漆器精品。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为研究古蜀国历史、文化及丧葬制度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旅行指南

景区名称

古蜀船棺合葬墓

级别

普通景点

类型

遗址

开放时间

全天

门票价格

10元

地址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商业街,因为地处成都商业街,周遍住宿的地方非常方便,好的有5星级的大酒店,一般的有小招待所,地方也非常好找,古蜀船棺合葬墓美食很多哟,因为是在商业区,有小吃龙抄手、赖汤圆、夫妻肺片等!

交通

成都市内公交:3、4、7、8、28、58路,市内的士1.4元/公里

发掘简况

根据发掘所作的剖面分析,这一墓葬之上的地层堆积层次较多,时代特征亦较明显。该处地层按时代从早到晚主要是汉、唐宋、明清和近现代时期,共分为六层。
第一层为现代建筑堆积,厚约0.5-1米。
第二层为近代建筑堆积层,土质灰黑,夹有石灰颗粒;距地表约0.5-1米,厚约0.5-0.8米。
第三层为明清文化层,土质疏松,呈灰黄色;距地表约1.1-1.7米,厚约0.5-1米。
第四层为唐宋文化层,土质疏松,呈黄褐色;距地表约2-2.6米,厚约0.55-1.4米。
第五层亦为唐宋文化层,土质紧密,呈浅黄色;距地表约2.6-3.35米,厚约0.6-1.5米。
第六层为汉文化层,土质紧密,呈浅黄褐色;距地表4.05-4.15米,厚约0-0.9米。在此层下另有一大型汉代坑对墓葬有较严重的打破。
墓葬的开口在第六层下,且直接打破生土层;墓口距地表约3.8-4.5米。

墓葬概况

整个墓坑为东北-西南向,为多棺合葬的土坑竖穴墓。墓坑为长方形,长约30.5米,宽约20.3米,面积约620平方米。墓口距地表深约3.8-4.5米,墓坑残深约2.5米。墓坑内现存船棺、独木棺等葬具17具,均由棺盖和棺身组成;其方向与墓坑一致,平行安放在墓坑之中。棺木之下有15行排列较整齐的枕木,与棺木成90°的夹角。枕木的直径大小基本一致,但长度不一。其直径约在0.35米至0.4米之间,长度最长的有5米;枕木之间相距有1-2米。许多枕木的一端被加工成船头的形状并上翘,且凿有一孔或两孔,当是系绳下葬所用。
墓坑内共有三层填土,覆盖着棺木。处于墓坑底部的第三层填土厚约1.1米,为略夹沙的青膏泥,土质硬实,局部有夯实的痕迹。在这一层大部分层面上发现大量碎木屑,可能与棺木加工有关。枕木就放在此层填土之上,然后再在枕木上直接安放大型棺木。小型棺木是将第二层填土填到一定高度后再安放上去,为的是让所有棺木的高度基本保持一致。当小型棺木放置好之后,才填充第一层填土。
发掘的情况表明,这一墓葬没有墓道,墓葬上也没有封土。但是,在墓坑周围发现一些具有一定分布规律的基槽和木质基础,如上带榫头的条形地袱、中空的柱础等,表明墓葬之上还有地面建筑。建筑的前部位于墓坑的南边,地袱呈长方形分布;东西长约15米,南北宽约7.5米。在其东西两侧另有长约3.5米、宽约2.5米的两室,当是建筑的边厢。地袱本体宽约35-40厘米,高约30厘米,长度大约在1.5米到9.5米之间,放置在预先挖好的基槽底部。基槽宽约0.7米至1.2米,残深约0.9米。于建筑南部还发现一根木质柱础,编为1号柱础。该柱础由一圆木经简单加工后,在其中部凿一直径约40厘米的圆孔而成。其残高约50厘米,底部放置有一块长约1.95米、宽约0.8米、厚约0.2米的木板以承重。
建筑的后部恰好位于墓坑的上部,分布范围也与墓坑基本一致。其条状地袱分布在墓坑周边,但仅在沿墓坑东侧一线有所发现;其北、西两侧由于受发掘场地所限及墓葬遭到破坏,没有发现地袱。墓坑东侧的地袱与建筑前部东侧的地袱连为一体,也是先挖好基槽再放置进去的;其北端还继续向前延伸,也是受发掘场地所限,无法进行发掘。
此外,在墓坑东侧又发现三个与1号柱础相似的木质柱础,规格要比1号柱础大一些,分别编为2-4号柱础。此三个柱础基本呈一直线分布在墓坑东侧,应当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属于该建筑的柱础。2号柱础在建筑施工的过程中被挖掉,实物尚保存在发掘工地。3号柱础保存较为完好,形状不甚规则,长约1.05米、宽约0.7米、高约1.72米;中间的圆柱形柱洞呈锥形贯穿整个柱础,直径约0.22-0.45米;其基础坑为一个圆角形方坑,边长约2.4米。4号柱础在汉代即遭破坏,但残留有基础坑和垫板,垫板上可见柱础的压痕。3号柱础的柱础坑与其他柱础坑不同之处是带有一个坡道,坡道长约2.8米、宽约1.2米,其上残留有两根垫木,应与放置柱础有关。柱础下的垫板长约2.42米、宽约0.97米、厚约0.3米。垫板有明显的修整痕迹,当是为了使柱础放平而进行的加工。
在墓坑以西约10米处,距3号柱础约6米的地点,又发现了5号柱础及下面的垫板。这一柱础只残余了一小截,只有垫板保存较为完整,规格大致与2-4号柱础相似,但方向并不与其他三个柱础一致,略呈南北向分布。考古工作者明显感觉到5号柱础与前述4个柱础不属于同一建筑,这意味着在此墓以东很可能还有另外的建筑,甚至还有另外的墓葬。
该墓葬曾多次遭到严重的盗掘和破坏,其时间下限最迟不晚于汉代。所出17具棺木均用珍贵的楠木整木刳凿而成,在4具大型船棺中,最长的一具13号棺木长达18.8米,直径1.5米,高1.12米;其余为小型葬具。葬具下垫有纵横交错的众多枕木。推测整个墓坑若不遭破坏,葬具总量应有30具以上。在现存的葬具之中,第1、2、8、9、10、11号等6付棺木有棺身和棺盖,保存相对完整;但1、2、10、11号葬具的棺盖中部发现有盗洞,而第8、9号棺木则没有。第3、4、5号棺木残存有棺盖,其余棺木都遭到较为严重的破坏,只剩下棺身甚至部分棺身,无棺盖留存。尤为甚者,第13号棺木中部被砍断,已分为前后两段。在部分汉代地层的底部填土中,发现不少的小型骨器饰件、铜器和许多大型漆器残件,应是被盗墓者取出后遗弃的。

出土器物

虽此墓曾遭严重破坏和盗掘,墓中所存17具棺木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坏,仍有7具棺木保存相对完好,出土的随葬物品也相当丰富,计有陶器103件、青铜器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20件及153件漆、竹、木器。所出器物以漆器最为精美,色彩亮丽,纹饰斑斓,是四川地区出土同期漆器中所罕见的。
漆器均为木胎,以黑漆为底,朱漆描绘纹样;彩绘的方法多是单线勾勒再加平涂。大部分器物只在表面外侧髹漆,少有在器物内侧髹漆。其纹饰以走龙纹和变形龙纹为主,有的漆器上有许多刻划符号。漆器中有不少大型器物,下葬时被拆成散件分置于不同的棺木之内。
2号棺所出1件漆盒,为木胎,胎质较薄。盒盖与盒身形状相同,均为圆口;内底略弧,外底较平。漆盒之口径为30厘米,通高12.4厘米。盒外之两侧各有一对称的虎头双耳,上下双耳做有子母口。盒内分为五格,正中为一圆形格,四周等分为四格。盒之外表髹黑漆,黑漆底上以朱漆绘有三圈图案,靠近口沿的一圈绘斜线纹,中间两圈以走龙纹和变形龙纹为主,但纹饰不对称;盒内未髹漆。
1号棺所出1件漆案面,直径26.8厘米,厚约7.3厘米。案面平面呈圆形,中部有一圆形浅槽,周边有六个对称的圆形凹槽;圆形凹槽略深于中部的圆形浅槽。案底起沿,中部有一圆形榫头。圆榫中部的一方形榫孔,其两侧又有一方形透榫孔。案面中部圆形浅槽处,绘朱色线条对称变形龙纹,周边及外侧的纹饰亦是如此,只是局部用赭色填涂。六个圆形凹槽均用朱漆填涂。
11号棺所出器座1件,器形较小,平面呈圆形,直径21.9厘米,高8.25厘米。器座用整木制成,其上部制成瓜棱状,与下部圆形底盘联为一体。瓜棱顶部有一圆饼状突起,正中有一方形榫穿孔。器表髹黑漆,圆饼状突起处有一圈朱色纹样,瓜棱处以朱色变形龙纹装饰,底盘外沿则绘有朱色和赭色变形龙纹。
10棺所出木质漆篦1件,弧形柄部完整,齿部残断;残长6.2厘米,宽4.7厘米,最厚处0.9厘米。漆篦侧面呈锥形,篦齿勘是细密;柄之顶部有一圆孔,并与柄上一小穿孔相通。篦髹黑漆底,以朱色线条勾勒纹饰轮廓,再以稍浅的赭色填涂。
1号棺出土的2枚青铜印章和1枚青铜纺轮,其上刻有“巴蜀图语”,也颇有特色。

历史价值

成都古蜀国船棺合葬墓遗址的发现,是继广汉三星堆之后,古蜀国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为研究古蜀国历史、文化及丧葬制度提供了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中国考古学会副会长俞伟超教授参观发掘现场后,认为“在现代化的城市中心竟有如此重大的考古发现,其价值将成倍增加”。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徐光翼教授则认为“对商业街大型船棺、独木棺的原址保护,对于弘扬古蜀文化,提高成都的知名度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状况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是四川继三星堆之后古蜀考古的又一重大发现,其用整楠木凿成的船棺、独木棺数量之多,体量之大,堪称全国之最。出土的数以百计
成都古蜀船棺合葬墓
的大量精美漆器,将成都作为我国著名的漆器生产中心的历史向前推移了三四百年。

保护

二期计划已出台拟建原址博物馆据成都市文化局文物处尹建华处长介绍,目前对该遗址的保护已制定了二期计划,当前主要是对遗址进行加固,并组建专门的研究机构。随后拟在原地建设成都古蜀船棺博物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这个博物馆的面积将比原计划的扩大,商业街到多子巷一带都将可能作为博物馆建设。

难题

如要有效保护需要大笔资金据省文物局局长梁旭仲介绍,眼下较为棘手的问题是如何对出土的漆器、棺木进行有效保护,具体的保护方案目前正在制定当中。为此省文物局派专人前往日本京都吉田生物研究所取经,并邀请对文物保护技术掌握和使用位居国内前列的湖北省有关专家来蓉商讨方案。初步估计,至少要花 10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脱水等保护措施。省文物局专家表示,这项技术如果投入使用,将需要大笔资金做后盾,希望得到社会的大力支持。

推测

还有大规模墓葬有继续发掘价值市文物考古队有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目前他们已对文物区搭了棚,主要是为了防雨、防光和防虫。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