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人城遗址
柏人城址位于河北邢台隆尧县城正西12.5公里的双碑乡亦城、城角二村周围。该城始建于春秋,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战国时期赵国仅次于邯郸的第二大城市,是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柏人城址1982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5年公布为省级大型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入选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
- 柏人城遗址
- 地理位置
- 隆尧县城西12公里处的亦城
- 时 代
- 春秋战国时期
- 距 今
- 2600余年
- 批准时间
- 1982
- 级别批次
-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批准单位
- 河北省人民政府
- 所在地区
- 河北省
柏人城遗址
该城北邻泜河,三面环岗(正南1.5公里为木花岗,东南1.5公里为光泰岗,西南2公里为马棚岗),依山傍水,地势险要,向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各岗上密布战国、汉代古墓数千座。该城近方形,西北部为斜角。城墙全长共8017米:其中东城墙2225米,南城墙1915米,西城墙1451米,北城墙2426米,占地面积4平方公里。东西城墙的南半部及南城墙除部分地段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外,大部分轮廓清晰,保存完好,占总城墙的五分之三,目前城墙平均残高2—6米不等,最高处7米,基宽16.5米,夯土筑就。城墙夯土层为10厘米左右,每高60厘米铺有一层栣木,栣木间距为30至60厘米不等,其作用相当于现代建筑的钢筋。该城共九门:东、西各三门,南二门,北一门。城门宽约16.5米,护城河距城墙10米,河宽18米;中心宫殿建筑区在城内中北部,南北宽300米,东西长1400米,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柏人城址是我国保存较好的古代大城池之一。
古文记载
据旧志记载:“春秋周襄王17年,卫侯毁灭邢、并于卫,遂属卫。28年晋文公伐卫取邢,又属晋邑,乃为柏人。”由此,柏人城似晋文公时所建。到战国,赵王迁元年又予以重修。该城历史久远,颇有名气,相传此地是帝尧建都的地方,在后来的一些史籍上曾说它是“柏人城,尧之都也”。据北齐《颜氏家训》记载,在柏人城西门内有一汉桓帝时柏人县民为县令徐整碑,石碑上铭文曰:“山有巏嵍,王乔所仙。”《全唐诗话》中还有马郁赠给韩定辞的一首诗:“邃林芳草绵绵思,尽日相携陟丽谯。别后宣务山上望,羡君时复见王乔。”可见这里是传说中的柏人令王子乔驾鹤升天之地。
据隆尧县1999年修订出版的《唐山县志》(注:金太宗完颜晟时期,隆尧称唐山)记:《帝王世纪》、《城冢记》、《大明一统志》皆云:“柏仁(人)城,尧封唐侯所都之地”,《唐山县志》记柏人城:“春秋襄王十七年,纪侯毁于邢,并于纪,遂属纪。”“二十八年晋文公伐纪取邢,又属晋邑,乃为柏人。”
价值
柏人城周围岗上遍布战国及汉代古墓,该城历年出土遗物有陶器、瓷器、金属器等,代表器物有该城在战国时期所铸“白人”刀币和刻有“柏人”的铭文戈。当时赵国只有邯郸和柏人两地铸造钱币,足见当时柏人城历史地位之重要。
概述
柏人城由夯土建筑,北邻泜(zhī)水,三面环岗,依山傍水,形势险要,向来为历代兵家所看重。邢台通史上“邢地春秋古城遗址”一节,记载了“柏人城系晋文公时初建”。战国时期,柏人城已发展成为北方赵国的一个比较繁荣昌盛的军事重镇,那时候人口聚居,经济得到大发展。这里遗有商周时期的陶窑和大量陶器,城四周有众多战国及汉代古墓,从墓葬中曾经挖掘出不少陶罐铜镜,铜带勾、青铜剑、铁剑以及战国时期的错金铜带勾玉璧、玛瑙饰件等。近年,在柏人城址还发现了战国时流行的铜质“刀币”,刀币上铸有“白(通柏)人”字样。据专家考证,当时赵国只有邯郸和柏人两个地方铸铜钱。这是战国时柏人城经济繁荣、商业发达的重要标志。
战争
古柏人一带,历史上曾发生过数次战争。据史料记载:公元前491年,晋卿赵氏与中行氏、范氏等发生内战,中行文子曾逃至柏人,赵简子遂围柏人。汉高祖8年(公元前199年),刘邦过柏人,怕被人行刺,未留宿西去,使赵相贯高等人的阴谋未能得逞。公元24年,后汉光武帝刘秀创业时,曾在柏人城外大败王郎大奖李育。柏人城成为汉武帝在河北一带的重要军事堡垒。西晋末年,羯族(匈奴的一个分支)人石勒率兵袭晋将王浚占领柏人城,大破晋军。此役为尔后石勒在古襄国(邢台市)称帝奠定了基础。
历史
西汉时柏人城为县级行政首府,北魏时曾易名“柏仁”城。唐天宝元年(742年),因遭水患,城被水淹,县治东迁尧城镇,遂更名为尧山县,历时948年的古柏仁城废,始称亦城。时隔千余载,古柏城虽废,但它的遗迹犹存,昔日古城垣依稀可见,众多出土文物仍指点人们去追溯古城的历史足迹。